6月以来,有关方面先后确定两批合计超过60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在首批3000亿元资金已完成投放的基础上,第二批3000亿元以上资金迅速落地。
从6月29日至今,资金已经落地的3000亿资金投向来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的投放,不是地方一刀切成块,轻重不一,也不是撒胡椒面,搞平均分配,而是成熟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资金支持力度大,符合条件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资金也越多。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资金如何支持项目建设,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什么是政策性金融工具?它起源、规模、投资主体、资金来源、用途、主要投向等,国企央企和地方应该如何申报?现分析解读如下。
一、30个省、50家国企项目获得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浙江、江苏、安徽、重庆、山西、河南、湖北、海南、甘肃、广西、云南、宁夏等30个省相关项目上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支持。
除西藏外,已有30个省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签约和投放。但是各省投放金额并不均衡,比如部分省份获得签约甚至投放金额超百亿元。
广东省共签约基金项目42个,签约金额170亿元,其中已投放项目6个,投放金额23.2亿元; 云南省已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24个,投放金额151.52亿元;四川省已有219个重大项目近日获准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涉及金额464亿元,其中68个基础设施项目已获投放81.1亿元;浙江省有64个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已获投放184亿元,而有些省份签约或者投放金额较少甚至没有,比如西藏至今未曾投放。
据现代咨询政策库资料,其中省级国企11家,市级23家,区县级16家,共计获资金支持超330亿元,详见下表。
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起源、规模、投资主体、资金来源、用途、主要投向等
(1)所谓“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就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国开基础设施基金和农发基础设施基金。
说起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前世今生,就要追溯到2015至2017年推出的“专项建设基”。
2015年国开行、农发行向金融机构定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的方式筹措资金,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国开行设立的是国开发展基金,农发行设立的是中国农业发展建设基金,通过基金将发债筹集的资金投入项目资本金支持项目建设。
2015年8月至2017年首批专项建设债券共发行7批,总规模约20000亿元。其中2015年发行四批,规模约8000亿,2016年发行两批,规模约10000亿,2017年发行一批,规模为约2000亿。
当时推出专项建设基金也是因为2015年下半年制造业投资低迷、基建资金来源收缩,经济面临“稳增长”压力,由于当时专项债发行制度还不健全,发行国债将直接提高预算赤字率,而专项建设债发行人为政策性银行,不列入赤字。于是,专项建设基金主要投资于民生改善、三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随着国内经济逐渐复苏,以及专项债发行逐步完善,专项建设基金于2017年下半年开始逐渐退出。
下面,梳理一下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起源的前前后后。
1、起源:2022年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2、规模:3000亿元
3、投资主体:国开行承担2100亿元已设立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亿元。农发行承担900亿元已设立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
4、资金来源:人民银行牵头支持国开行、农发行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
5、具体用途:补充投资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对于短期内专项债券作为资本金无法到位的,可以为专项债券搭桥。
6,主要投向: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
7、支持原则:不搞地方切块,成熟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支持越大。
8、投资原则:按市场化原则,依法合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保本微利,投资规模要与项目收益相平衡。投资项目既要有较强的社会效益,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可行性。只做财务投资行使相应股东权利,不参与项目实际建设运营。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退出方式。
9、申报批次:各地正在申报第三批次。
10、协调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会议。
2022年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并且已在各地陆续落地。
到了8月24日,国常会再“追加”3000亿额度,在彼时“仅有国开行、农发行”两个平台的情况下,不到两个月时间“用足3000亿额度”的效率看,在增加了进出口银行这个新平台。
这一举措与2015至2017年间的专项建设债券颇为相似。此外,6月1日国常会提出,“对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要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
9月5日,央行表示,在向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新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新设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的基础上,追加3000亿元以上金融工具额度,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大规模,新增的3000亿额度将“更高效的用完”。
为什么要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呢?
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由国家开发银行全额出资设立,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筹资,为重大项目提供不超过50%的项目资本金。目前,已有多家商业银行落地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所支持项目的配套融资。
比如,截止8月12日,工商银行已对8个项目完成贷款审批金额近370亿元,累计实现配套融资投放合计逾26亿元;光大银行8月18日已为池州港乌沙港区码头项目投放首笔配套贷款360万元,成为股份行落地的首笔相关配套融资,目前已累计为7个项目批复近80亿元授信……
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补充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有利于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助力稳定经济大盘,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
当前,国内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正处于经济回稳的节点,必须以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的额度补充项目资本金,这有助于更好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的综合效应,支持经济恢复发展。
三、以“19项政策”、“18部门并联”、用足5000亿专项债限额度,史无前例
国家发改委强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重要窗口,下半年是回补二季度疫情损失的关键期,也是政策发挥作用的黄金期,必须抢抓时间窗口,果断出台接续政策,有力保持经济恢复发展的势头。在此前33项“稳增长举措”基础上,增加的“19项接续政策”,并督促落实:发改委采取由其牵头18个部门联合办公、并联作业的方式,将首批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全部投放完成;与此同时,组织地方报送并筛选形成了今年新的一批准备项目清单(同时抄送了财政部、央行和审计署)。财政部也将积极研究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加上今年前期准备项目中,有一些尚未安排的项目,满足5000多亿元专项债限额存量的发行需求。两大政策银行金融工具资金投放进展情况,农发行投资明显提速,国开行重点瞄准铁路、公路。
近段时间,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农业发展银行(下称农发行)设立的3000亿金融工具正在加紧投放。
在基金投向上,要求“确保项目质量,以国家级重大项目、央企项目优先,以水利、交通、农地类基础设施项目优先。”目前来看,水利、水运、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冷链物流设施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农发行的投放重点。
国开行要求对民生补短板水利基础设施,资本金可再下调5个百分点,促进水利项目加速开工建设,全年水利投资有望超年初预期,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受气候异常影响,今年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突出”:上半年我国新开工水利项目1.4万个,其中750个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水利建设投资同比增加59.5%;而1—7月,我国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6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4%,投资增速明显提速。
今年全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25项,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相继按期开工建设;前7个月,在建水利项目2.88万个,水利工程施工吸纳就业人数161万人,其中农民工123.3万人。而据国开行披露,截至6月底,国开行已发放水利贷款534亿元,其中5月、6月共发放264亿元,占上半年发行量的近50%。
自7月下旬开启首笔投放以来,截至8月15日,农发行和国开行已至少分别完成185.44亿元和268.31元规模的资金投放,涉及项目合计至少116项。
截至8月26日,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已签约422个项目、合同金额2100亿元,已投放2100亿元。至此,6月29日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全部投放完毕。
同时,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也纷纷跟进投放相关配套融资,补充资本金之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撬动作用也在陆续落地见效。
国开行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完成至少24个项目合计268.31亿元的资金投放。
从资金投向我们可以看出来,相对传统的公路、铁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仍是当前国开行投放的重点领域。
四、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怎么用?如何申报?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般而言,这些重大项目的资本金需占项目总投资的20%。也就是说,一个100亿元的项目所需资本金为20亿元。按照以往的经验,这20亿元必须“谁投资谁出”,不能融资。
以此,在实际操作中,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难、到位慢等问题时有出现,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使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
目前,不少地方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加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引导政策性银行做好信贷投放,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的政策要求,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首先投资的项目要选好,既要有较强的社会效益,也要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其次按照市场化原则,投资规模要与项目收益相平衡,自负盈亏。优先打造好一批示范项目,给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拉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投资。
接下来除了加快项目对接,政策性银行还要找准定位,重点加大对建设周期长、政策性与公益性突出项目的信贷和资金投放,尽量避免与其他国有大行、中小银行在商业性较强项目上的竞争,特别是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等较发达区域,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资金审核的重复”剔除,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涉及水利、电力能源、交通、信息等方面,这些底层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是国家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经济运行安全。
在专家看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是撒胡椒面 ,是跳出传统政策框架推出的创新金融手段,具有严格规范的政策要求和市场属性,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明显优势,既灵活高效又快速直达,有利于增强政府调控的综合效能。在定向发行过程中,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债与财政贴息、结构降准等具体政策配合使用,既不提高财政赤字率,又不会产生货币超发,政策适配度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比2015年推出的专项建设基金,本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市场化运作,无须地方政府出具还款承诺或承担兜底责任。在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时,发改部门只提供项目清单,由几家政策性银行参与项目评审、根据项目质量自主决策,并直接与相应企业或项目公司签约,这样更有利于发挥银行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
另外,本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坚持“成熟一批,实施一批”,不搞大水漫灌,优先支持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列入规划、比较成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具体来说,项目所属领域、成熟度以及入库情况是获得金融工具支持的重要先决条件。在地方财力趋紧的背景下,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支持,能快速、精准打通部分项目资本金未及时到位所造成的堵点,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并形成实物工作量。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责任人提出为推动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能够尽快落实落地要实施三个举措:
一是认真做好备选项目的筛选和推荐。组织有关中央单位和各地方严格按照投向领域申报项目,经过筛选之后形成备选项目清单,优先支持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列入规划、前期工作成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时推送给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二是加快资金的签约投放和配套融资落实。督促各地方抓紧落实备选项目要素保障和资金投放条件,尽快与三家银行对接,高效推动资金的签约和投放,加快落实其他资本金和项目建设的各项资金。
三是有力推动项目抓紧开工建设。督促地方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方案”的要求,提前做好征地拆迁、采购备货、“多通一平”等准备工作,要力争资金投放到位后就能够开工建设。
以下是申报表格和要求 ,供参考。